星期六, 1月 13, 2007

不夠了,加緊馬力衝

發現時間變少了,要做的事情多了
腦袋一直轉,還要抽空撰寫企劃書

剩下有限的時間要來完成這些事情
這過程當作是訓練自己做事情的習慣

學習著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在別人眼中可是會造成誤會的
學習著做事情時,用輕鬆的態度
要重繳學費的事情,做多了只會賠而不會賺

趁這月底前,List所有前半年要做的事

躺在我床上的你
坐在椅子上的我
你轉過去,哭了

把腳翹在沙發上
往後仰,我靜靜的看著天花板
腦袋空白,我看著你

你恢復了鎮靜
用你平時面對一切的態度來面對這些
看見你堅強身後的孤單
看著你,我........


好走、好聚、好散
當初是你說要離開我的

單車夢

最近,想重拾自己的夢想
一方面是受到阿發老師的影響
想把腳踏車當作自己的交通工具

好歹以前的我有自己組裝過腳踏車
還從南投的魚池鄉騎回台中市西區過
到現在,我還沒有忘記當時的過程

上了Y拍,先做一下功課
我打算買自行車,就想到公路車Specialize(應該沒拼錯)
但是那個太貴了
打算買個4000以內的車子

我不喜歡自行車的龍頭,我想龍頭會換成向淑女車的龍頭
而輪胎,為了要省力,要用像自行車的輪胎
這樣阻力較低,可以省點力氣
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這樣子的車
我知道淑女車有,但是那個太娘了,受不了
要騎就騎Man一點的車



我算了一下,往常騎小花來回租的房子要半小時的時間
騎車的話也許換變成雙倍的時間
最捷運的話還要加錢 = ="
騎車的話,重裝備都要改掉了
傷腦筋,難不成先買再說?


<單車夢ing....>

星期五, 1月 12, 2007

音樂與人生期末心得報告

這學期在聽了許多好聽的音樂,有些曾經在電影的配樂中聽過後隨著時間而忘記,直到這學期的課才想起來自己曾經聽過,而也進一步的知道他的曲名為何。
那除了,電影阿瑪迪思還沒看完之外,這學期的課程下來,我對這幾首曲子感到比較興趣,分別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帕海貝爾的卡農、巴哈的G旋之歌。
我先來說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好了,其實我在高中的時候就有聽過這位俄國的作曲家。當時是電影鋼琴師,男主角一直彈著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那時候我被那首曲子深深的吸引住。當時網路並不發達,去圖書館找了有關他的資料,得知他是一位俄國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家。 在他九歲時他獲得聖彼得堡音樂院的獎學金而入校就讀。15歲時正式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於18歲取得鋼琴家證書,同一年完成他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9歲以歌劇「阿雷柯」獲得音樂院的作曲大金牌獎。在音樂上,拉赫曼尼諾夫算是浪漫派的音樂家,由於他的手很大,可彈奏的音域很寬,所以一般在彈奏他音樂時,是有相當的挑戰性。
這次聽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對我來說也是相當的耳熟,當時我有一個朋友,他有學小提琴,他告訴我說帕格尼尼是一個很厲害的小提琴家,他拉的小提琴不管當時或是現在,根本是無人可及、無人能比,還有一個暱稱是魔鬼的小提琴家,因為傳說中他曾把靈魂賣給魔鬼,才能有如此傳奇之演出,當時也有人看到他手把琴弓放在弦上要拉奏的那一剎那,火花四射。不管這些真實性,但不難想像他的確是造成當時一股所謂的「帕格尼尼旋風」。在帕格尼尼16歲時寫出他那有名的「二十四首隨想曲」,這二十四首曲子至今仍然是小提琴曲目中的極品,且是幾乎每場比賽中必訂的曲目之一。而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by Paganini)便是以他的第24號隨想曲的主題所改編而成。
當初的我,並沒有聽過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隨想曲」,老實說也是為了這次作業的關係,才第一次聽。我還蠻喜歡聽節奏較快、較強的音樂。就如同當初聽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一樣。尤其是鋼琴從高音的地方巡漸的彈到低音域的部份時,我總是覺得有一種暢快的感受。那感覺如同座雲霄飛車或是跟大怒神一樣。有一種刺激、新奇的感覺。那這次聽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也如同當初所喜歡聽的曲風一樣之外,也讓我想起以前讀過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裡所形容的長江江水瀾洶湧,風雲開闔。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翫之几席之上,舉目而足。等這些形容長江之大,其江水流量之快的辭彙。如同拉赫曼尼諾夫的這一首作品一樣,都讓我有這樣子的體會。
再來則是帕海貝爾的卡農和巴哈的G旋之歌,我小時候有個阿姨送我一片CD,這片CD應該算是我人生中第一片所擁有的古典音樂CD,那就是帕海貝爾的卡農。我當時在聽這一片CD時,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整片CD都是同一首作品,只是所演奏的樂器不一樣,一直認為這是一張很騙錢的CD。但是我還是最喜歡第一首的Canon in D。以前每當我心情很煩、跟爸媽吵架、與別人鬧彆扭的時候,往往都會放這首歌來聽,舒緩自己的心情。我一直覺得這音樂很適合播放的場景是在教堂裡面,有管風琴的樂師跟樂團一起合作演出的畫面。那這首Canon in D總是讓人有一種綿延不斷往上蔓延、像是飛機往天空起飛的感覺。我應該很少人會知道帕海貝爾這個作曲家,包括我也是,但卻很多人聽過他的Canon in D這首作品。放眼流行音樂,往往會有這首曲子的旋律進入到流行音樂裡。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而這幾年也是拜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之賜,這首曲子才廣為流傳,前一些時候在捷運裡常常會聽到這樣子的手機鈴聲出現在車廂裡。如果有人說古典音樂可以陶冶心智、淨化心靈,這可說是再聽過帕海貝爾作品後的我最深刻的體會。
而巴哈老實說我以前對他真的沒什麼興趣,除了印象中沒有聽過他的作品之外,其餘的無非是聽朋友說他的樂曲很沈悶、無聊之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常常看學鋼琴的他們彈奏的是巴哈的樂譜,覺得巴哈的音樂很簡單,所以都沒有什麼興趣去聽巴哈的音樂。這是我當初的想法,雖然巴哈在我心中沒有也沒有到喜歡的地步,但是世人來說巴哈是音樂之父,他也如同一些音樂家也是來自於音樂世家,而且在音樂史上佔了一席之地。
那這次所聽的G旋之歌,對我來說,也是早就有聽過的作品。那只是一直不知道說這曲子是巴哈所作的曲子。其實巴哈的曲子就是這麼的平易近人,在不知不覺中的進入在人心裡。那G旋之歌也是跟Canon in D一樣也是有很多個版本,我之前聽過的是用中音薩克司風所演奏的的版本,而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的是鋼琴的版本,除了所使用的樂器不同之外,我有感覺到不同的樂器在表現上也是有所不同,也許是因為鋼琴的琴鍵較多,而中音薩克司風比較少的關係,但有這樣的限制又不影響所表現的旋律。這曲子,我很喜歡閉上眼睛來聆聽他,他也如同帕海貝爾的音樂一樣,有可以使人平靜的功能。我覺得跟作曲家的工作有關係,巴哈跟帕海貝爾他們都有在教會擔任過管風琴師或是在教會裡工作,所以所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有宗教的味道在裡面出現。也許就是因為信仰的關係,他們的作品才會有一種安穩的力量。
那老實說,這學期上課也是有很大收穫,除了更多了解一些不同音樂的風格、曲式分析、不同類型或是不同心情的音樂之外。我也覺得這學期的一個大收穫就是我分的清帕海貝爾跟巴哈的不同,帕海貝爾曾經是巴哈哥哥的音樂老師,因此巴哈也有受到帕海貝爾的影響,而所做出來的曲子也會有相同類似的風格,所以我一直認為他們倆個不同的作品都是出自於同一個人所作的。然而他們倆個也是有相同的命運,就是其作品廣為流傳卻不知道適合人所做的,都是等他們過世後好久,被後人發掘後才流傳至今。
這就是我這學期的音樂與人生的心得。